“亲爱的台湾同胞:今天是1979年元旦,我们代表祖国大陆的各族人民,向各位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贺……”带有乡情的闽南语播音,让无数久离家乡的台湾同胞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正式发表,“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等一系列真诚的呼吁倡议,展现了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发出了交流合作的呼喊。《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进入了新时期,开启了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新阶段。
金年会6766“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总书记1月2日上午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的5点主张,系统阐释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内涵、基本方略、路径模式,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基本纲领、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极大的包容性,展现了非凡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
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农业交流合作是破冰的先行者,是重要的纽带和平台,也是成效最明显的领域。从1988年两岸农业界人士分隔40年后第一次在香港实现正式会晤,到现在两岸每年数以万计农业人士的互访考察、学术研讨、合作研究和专题培训;从1996年台湾专家在福建永春手把手教大陆农民改造第一家芦柑果园,到现在福建仙游万亩甜柿、福建漳平万亩高山茶、四川盐边万亩芒果、江苏淮阴蝴蝶兰高档温室等一批两岸农业产业合作亮点;从1997年台湾爆发猪口蹄疫后两岸首次开展动物疫病防控交流,到2004年两岸发生禽流感疫情后建立动物疫情信息交换的民间渠道;从2005年第一批台湾“零”关税农产品运抵大陆,到现在两岸农产品每年数十亿美元的贸易额,无数优质农产品走入两岸寻常百姓家……一个个里程碑令人振奋,一块块界标石让人感叹。
这是两岸农业界凝聚发展共识的40年。从创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到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从2006年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到2018年的“31条惠及台胞措施”……40年中,变的,是一年年推进农业现代化路上的壮阔风光,是不断调整深化的惠台政策;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两岸一家亲”理念,是真心为台农台商办好事办实事的一贯主张,是同根同源、无法割断的精神血脉。
这是两岸农业界携手同心合作共赢的40年。从1978-1987年的艰难探索阶段,到1988-1999年的破冰起步阶段,再到2000-2008年的曲折发展阶段,和2009-2018年的深化推进阶段……40年中,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形成了沛然之势。
尽管台海形势复杂多变,岛内政局跌宕起伏,但两岸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对两岸关系走近走好的一致向往愈发强烈,一个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一批批台农台商到祖国大陆扎根创业。台湾农业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市场网络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同大陆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开出了无比绚丽的合作之花!
春潮暖汛
两岸农业合作破冰起步
1985年,台商邱伏对在福建漳浦成立了当地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浦台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彼时,台湾当局尚未开放对民众回归大陆探亲的限制,邱伏对听朋友说,祖国大陆正在进行改革开放,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于是辗转回到大陆,先后考察了广东、福建等地,当他看到漳浦海岸那一片片开阔的滩涂时,不禁怦然心动:这里正是进行水产养殖的理想环境。13岁就在台南搞对虾养殖的邱伏对有着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但当地的资源有限,事业始终难以做大,他当即决定租下漳浦县白沙村的一大片池塘,开始人工培育虾苗,随后的几十年,邱伏对将自己的水产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邱伏对的回归,既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使然,更是两岸农业界务实推动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大陆通过农业交流协会(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前身)与台湾有关方面联系并开展活动。作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事业的开创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之一,原农业部副部长相重扬回忆起两岸开始接触时的情景:“1985年,原台湾‘农业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崇道先生,通过他的弟弟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表达了他想与何康部长见面谈谈两岸合作的事情。可巧的是,何康部长、李崇道先生,以及时任香港渔农处处长黄成达,都曾是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马保之先生的学生,经过多方努力,后来他们三个老同学在香港见了面,上来就拥抱在一起。”老同学重逢,畅谈两岸合作,一时被传为佳话。
1987年,台湾当局废除戒严令,从“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变为“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新“三不政策”使两岸民间交流往来呈现松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岸农业界人士有同行、师生、同窗的情谊,交往沟通时有发生。1988年,在分隔40年后,两岸农业界产官学代表在香港实现首次会晤,拉开了恢复交流交往的历史序幕。11月28日至12月3日,应香港大学嘉道理农业研究所所长黄成达邀请,沈阳农业大学校长顾慰连、农业交流协会秘书长瞿宁康等10人,与台湾亚农中心主任黄正华、台湾杂粮发展基金会顾问赵元桂等8人,就两岸农业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研讨,对两岸农业开启交流达成了初步共识。在答谢宴会上,大家合唱抗日救亡歌曲,国家和民族的情怀让大家的心贴的更紧,气氛热烈。这次研讨会达到了相互沟通、消除隔阂、推进交流的目的,开启了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之门。
1992年9月,首届农业博览会在京开幕,在农业交流协会组织协调下,台湾农机具第一次来大陆参展。1993年5月,农业部部长刘江在北京会见台湾农业界知名人士王友钊、葛锦昭一行。6月,应台湾亚农中心邀请,农业交流协会相重扬会长一行4人赴台访问,首次实现两岸农业界高层双向交流。1995年7月,台湾改组亚农中心,成立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主要负责与大陆的农业交流事务,此后该基金会与农业交流协会建立了稳定的交流沟通渠道。1996年9月,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与农业交流协会商定,由福建闽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承办“永春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计划”和“漳州香蕉综合技术和运销改进计划”,这是两岸农业界深入开展合作的首批项目。此后,伴随着大量两岸农业人员的双向往来,两岸农业合作日益常态化,合作项目也扩大到浙江乐清的水稻机械化栽培、四川丹棱和井研的柑橘产销技术改良示范、大连蔬菜机械化育苗示范等方面,双方交流的热潮延伸至基层民众之中。
为了吸引更多台农台商来大陆创业发展,大陆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积极探索。1997年6月,台办、外经贸部、农业部批准在福建福州、漳州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2005年拓展到福建全省),此后又相继在海南、山东、黑龙江、陕西、广东、广西、上海、江苏等地设立,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春潮涌动,在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像邱伏对一样的台农台商通过相互介绍、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渠道,在沿海地区进行试探性投资。如果说邱伏对是先行的尝试,那如今已是“千军万马”的局面:三代接力回馈桑梓的台商陈建中、扎根黑土地的“南瓜子大王”谢江得、“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庄炳耀,数不清的优秀台农台商携家带口,像一颗颗种子深深扎根在祖国大陆,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和满腔热忱留在了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
这一时期也并非一帆风顺,李登辉的“两国论”甚嚣尘上,主张“台独”的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使两岸形势一度变得复杂尖锐,但血缘情感是无论如何也割不断的,两岸农业合作依然坚定,台商投资大陆节节攀升,像邱伏对一样的台农台商就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注脚。
多点开花
两岸农业合作快速发展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中指出要进行农渔业合作,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问题;《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谈公报》中指出,要加强两岸农业合作,扩大台商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增加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大陆方面提供通关、检验、检疫便利和部分农产品(水果)零关税等优惠待遇,以协助解决台湾水果丰收季节滞销问题。5月,大陆将台湾水果检验检疫准入品种由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其中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7月,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览暨台湾农产品展销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岛内各级农会、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踊跃参展,现场销售额近5亿元。
2006年,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达成的《两岸经贸论坛共同建议》中宣布了大陆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2007年,大陆又宣布对台湾19种蔬菜和水产品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2008年12月,海峡两岸正式签署了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实现“三通”,为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在此期间,农业部、台办批准设立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了吸引台农台商来大陆创业发展的又一新型平台。
2007年,祖籍漳州经营花卉生意的台商黄瑞宝选择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作为大陆事业的起点,他创办了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蝴蝶兰新品种的培育以及组培苗生产。漳州不仅有适宜蝴蝶兰生长的气候,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与台湾相近的生活习俗,更让黄瑞宝动心的,是当地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诚意。对大陆管理营销模式的不熟悉,让黄瑞宝在创业的最初两年收益甚微,为帮助台商顺利渡过艰辛的初创期,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提供了专项资金扶持和用地、用电、用水、税收、融资、保险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先是小额贷款100万元,后又一次次地增加,累计贷款达到1500万元人民币。再是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惠,收费标准下浮30%,一年就为黄瑞宝减少生产成本40~50万元,这些对台商创业的坚定支持打消了黄瑞宝所有的后顾之忧,让他相信在大陆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兰花梦。
2010年2月,总书记胡锦涛视察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走进了黄瑞宝的花卉大棚。胡总书记称赞这个园区办得好,是两岸农业合作结出的丰硕果实,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时隔四年,2014年11月,作为唯一的台农创业代表,已届花甲的黄瑞宝与其他8名台商受邀在平潭和总书记座谈。“那天,我向习总书记说,我来自台南,是种兰花的,我为大家创造美丽的生活环境。总书记听后很高兴,祝福我的兰花产业越做越顺,做大做强。”
如今,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大陆最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大的蝴蝶兰种苗研发企业,培育出了1000多个蝴蝶兰新品种。在黄瑞宝牵线下,台南兰花生物科技园与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互动频繁,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原先不产蝴蝶兰的漳浦县已有大型蝴蝶兰企业14家,年产蝴蝶兰苗近5000万株,成为两岸农民共同的“致富花”。
福建是台湾农民创业园最密集的省份,从2006年国家在漳浦设立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始,又相继设立了5个台湾农民创业园,范围相对固定,项目建设集中,为台农台商提供了土地、租税等创业扶持优惠政策,为对台农业的各项活动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台湾同胞由“小农”向“大农”成长插上了翅膀。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设立和发展,有力地吸引了台湾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大陆集聚。“以台引台”,口口相传,通过园区内已有的台农台商在台湾的人际关系和网络,吸引带动其他台农台商来园区落户。虽然两岸的农业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差异较大,但面临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台湾要克服岛内资源匮乏带给农业发展的桎梏,大陆要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加强农业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岸共同的要求和必然的选择。
“我们经常到台湾南部跟农民交流互动、合作联谊。在与台湾的合作交流中,福建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八九十年代,台湾茶叶技术传到安溪,教会当地一批茶农做乌龙茶,大大提高了当地的茶叶品质,产生很大效益。除了引进栽培技术,更新换代农机设备,我们还从台湾引进柿子、枣等水果蔬菜上百个品种。当然在闽台合作中,台湾也从中获益,大陆广阔的市场、廉价劳动力等,都是他们向往的。总体看,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原福建农业厅厅长陈绍军说。
目前,大陆共批准设立15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29个台湾农民创业园,越来越多的台农台商汇聚于此。试验区和台创园已经成为全面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两岸人员常态化交流往来的对接基地、两岸科技成果试验示范的展示中心、两岸农业合作互利双赢的先行样板。特别是台湾农民创业园突出“产业特色化、园区品牌化、服务专业化、机制长效化”,成功打造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园、新型农民的培训园、美丽乡村的展示园、台湾农民的新家园,助推了农业农村发展转型升级。
此外,大陆还先后批准设立了“海峡两岸渔业交流示范基地”“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合作先行实验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澄迈示范基地”等平台,不断为两岸农业产业合作探索新模式、注入新活力。
持续发力
政策措施惠及更多台农台商
40年来,从到地方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推动两岸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让利台湾农业和农民。落户大陆的台商们说,大陆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是层层深入、不断跟进补充的,这背后有一个“诚”字。
2009年入驻福建清流台创园的台商吴森源,对管委会的贴心服务赞不绝口。“育种基地的道路、沟渠和智能温控钢架大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得到了补助。甚至最困难的融资贷款也帮助我们解决了,贴息比例达到80%。”为了协助台商解决土地、劳动等纠纷,清流台创园管委会设立“台胞连心警务室”“涉台巡回检察联络室”“司法服务联络点”。几年前,吴森源与云南买家发生买卖合同纠纷,正是“司法服务联络点”的工作人员出面协调、主动介入,让吴森源最终追回了被拖欠的款项。
2009年,福建省人大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优惠台农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其中包括了在发展要素上优先保障台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优先保障台创园、在资金人才上向台农台商优先倾斜等一系列措施。在政策基础上,福建各台创园有的实行“一站式”服务,将土地流转、工商登记等行政服务窗口前移,有的实行“零距离”服务,全程代办用地、用水、用电、税费等一切手续,提升服务水平;浙江仙居台创园更是将“保姆式服务”升级成“妈妈式服务”,为前来创业的台商设置“代理”,安排驻企干部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生活服务。“有些保姆的照顾是不合格的,但妈妈的关怀是加入爱心的、全方位照料的,”仙居台创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冯黎灵说。
40年间,各地积极推动两岸农业领域交流合作,因地制宜地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保护和促进台胞投资条例》,并以省委省名义出台了深化苏台合作意见,推进农业合作平台建设;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保护和促进台胞投资条例》,明确提出省要设立台湾产业园发展资金,统筹制定土地使用、基础设施等支持政策。特别是2018年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9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惠及台胞措施”),其中涉及农业的有3条。截至目前,已有22个省区市60个地方制定了落实的具体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先行先试,给予台胞台企提供更多与当地居民和企业的同等待遇,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
在政策促进下,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由曾经的对台单向交流和单一技术引进不断发展成以“四流五新”为主的新形式。如今,两岸人员交流、技术交流、展会交流、信息交流往来频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五新”科技成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极大提升了两岸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2018年的第十六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台农台商和各个试验区、台创园创业者齐聚一堂,带来了鱼松、黑米、凤梨、高山茶、蝴蝶兰、香水柠檬、百香果等各种优质农产品,向来自五湖四海的经销商和消费者热情推介。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与参展的台农台商合影留念,极大地提振了他们的信心。从2003年首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来,一直开设的“台湾展区”,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客商前来咨询和合作,成为农交会上的一抹亮色。
除了农交会,各级农业部门每年还积极邀请台农台商参加“台湾农民大陆行”“两岸乡村论坛”“海峡论坛”“台湾美食节”“台湾活动周”及各类展会座谈,加深了对大陆现代农业建设的直观了解,拉近了两岸基层农民间的距离和感情。其中“两岸乡村座谈”还被两岸农民誉为“三通”之后的第四通——“心灵相通”。另外,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还倾力打造“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网”,申请“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微信公众号,让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最新资讯走入民众的“朋友圈”,使两岸民众交流交往驶上了扩大和深化的“高速路”。
近年来,各地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旅结合等主题开展海峡两岸农业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的合作。福建每年引进示范台湾新品种100多个,配套实用技术50多项,培育壮大南靖金线莲等一批新产业;广东引进木瓜防风、富贵竹栽培等一系列生产技术及夏威夷木瓜等多个重要作物品种;黑龙江引进水稻绿色无农药残留等多项新成果,极大促进了大陆农产品品种的丰富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与此同时,大陆也不断向台湾输出成熟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山东省从2011年开始向台湾输出数以吨计的梨树接穗帮助台湾梨树完成嫁接;上海与台湾苗栗县“结对子”,将养殖大闸蟹的技术传播给台湾农民,打破了“北纬28度以南养不好大闸蟹”的业界定论,“爱的蟹逅”已成为台湾苗栗县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鼓励台商回乡投资、用血缘拉近情感,再到用广阔市场和需求空间吸引更多想来大陆投资农业的台湾青年人,用真情实策留住农业人才,保障他们享有同等待遇,40年间,对台农业政策不断深化。目前,大陆已对台湾大部分主要农产品实施了零关税优惠措施,有力推动了两岸农产品贸易往来,让台湾农渔民及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据统计,1993-2017年,两岸农产品贸易额从1.81亿美元持续增长到32.65亿美元,增长18倍,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农产品贸易额从0.7亿美元持续增长到8.5亿美元,大陆已超过日本成为台湾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2004-2017年,台农台商在大陆投资农林牧渔业新增企业2258家,投资金额13.1亿美元,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在岛外农业投资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区。
深化发展
两岸农业合作走进新时代
谢东庆,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人。1995年,凭着一股“台湾牛”的韧劲,谢东庆踏上祖国大陆的神奇热土,在海拔、气候、土壤酷似台湾阿里山的漳平市永福镇开山种茶。1997年7月24日是谢东庆刻骨铭心的日子,时任省委副书记到永福调研,特地到他的茶场考察,鼓励他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和生态条件,把茶产业做好,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多年的苦心经营使谢东庆的高山茶取得不错的效益,但受到台湾“三生”融合理念的影响,他认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今后大陆农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道路之一。2008年,在漳平台创园的政策支持下,谢东庆决定将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理念搬到永福,从各地引进各种樱花8000多株,发展“茶园+樱花”休闲观光园。如今,休闲旅游带来的人流,拉动了茶叶、花卉等销售,也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百姓的收入,仅2017年漳平台创园共接待游客1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亿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台湾比大陆更早渡过了农业转型升级的阶段,台湾“精致农业”、“农村再生”、“三生结合”的理念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要求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可以为大陆建设三产融合的“大农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下,两岸合作的重点从种植和初级加工环节提升到精致农业、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惠安台创园通过引进台湾休闲精致农业理念,把园区内凤翔山庄打造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又一好去处。凤翔山庄负责人杨向阳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起步早,发展较好,我们鼓励企业引进台湾先进的生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度开发,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各地试验区、台创园都积极响应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号召,广西玉林试验区“五彩田园”、广东佛山试验区“万顷园艺世界”、四川新津台创园“田园农博小镇”、漳浦台创园“海峡花卉小镇”等,都是将台湾生态观光农业好经验好做法“嫁接”到各地的重要成果。
不仅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近年来,各地积极引导台企产业升级,发展“互联网+农业”的经营模式,宏畅电商就是福建清流台创园农产品线上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我们都感受到了运用互联网jinnianhui金年会打通输出通道的必要性。目前,有三四十家台资企业和大陆企业入驻,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一年销售额可达5000万元。”清流台创园管委会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台办通过购买服务,在生鲜电商“本来生活网”建立台创园农产品网上销售专区,鼓励台农台商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拓展销售渠道,着力培育起台创园的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台创园农产品电子商务研习班已连续举办了3年,以台农台商为培训对象,系统讲解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营销技巧、成功案例,实地组织考察农产品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体系和线上线下衔接的购物流程,探索出了一条“+互联网+台创园+台农台商”的新型营销通路。谢东庆说:“电商为我们茶叶制定了很好的营销方案,对产品进行了精美设计包装,打开了销售渠道,农业农村部台办总是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真正是我们台湾农民兄弟在大陆的娘家亲人!”
从吃饱到吃好,从追求数量到追求数量质量并重,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台农台商利用“农业+”“旅游+”“生态+”“互联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进入到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领域,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进步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反过来也能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需求。祖国大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的不断进步是两岸同胞加强联系的必要条件,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繁荣稳定的基础,为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
回首来路,披荆斩棘;瞩目今日,气象万新。回望过去40年,从破冰起步到深化发展,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从无到有,由浅及深,连点成面,合作的领域不断加深扩宽,成为“两岸一家亲”理念的生动实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两岸农业交流合作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坚信,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将为两岸同胞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做出新的贡献!